博物馆:用美术手段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
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马丁·辛茨就今年的主题作出了回应,“依照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其核心任务之一便是服务社会。博物馆可以领衔担纲,解说过去与现在,提供对话的空间,并促进对世界更好的理解。在很多国家,展览常常从多角度出发解释过去,而博物馆也在内容和目标人群的选择上尽力能够更加包容。在种族隔离、独裁、战争、逃亡及驱逐都成为往事的国度里,博物馆已经变成和解的场所。”对于“难以言说的历史”,首先指向了社会的“伤痛记忆”。
博物馆协会提出这些问题,不回避有争议的历史,其目的在于铭记怀念并引以为鉴。博物馆是文化再现的场所,通过各种藏品保存记忆来唤醒历史,更重要的是把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以伤痛记忆为主题的博物馆面对社会影响广泛的社会伤痛记忆事件,当具体呈现时,又该如何发声呢?怎样的表述才能符合当下性?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作为伤痛的承载,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成为那段历史的讲述者。遗址、遗物将历史的真实撕扯开来给人看,而艺术却给了另一种升华的可能性。例如雕塑广场最东侧,一尊高达12.13米的雕塑,由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家破人亡》,描绘一位被凌辱的、悲痛至极的母亲,无力地用双手托着蒙难的儿子,向着苍天悲泣。作者曾撰文写道,“她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千千万万受难家庭的代表,是蒙难的祖国母亲之象征。雕像造型似大写的‘人’,嶙峋而沧桑的身躯在视觉上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让观众在震撼中缓缓移步,走向纪念馆的大门。长长的路成为观众凝思与纯化心灵的路程,所以该雕塑的创作手法采用‘大写意’,让母体成为山河、成为巨石。母亲双脚赤足于大地,痉挛欲绝,那已永不再生的儿子化为了山脉。”这是艺术对历史的再加工,却产生了更加有血有肉的情感共鸣,这是一个母亲的悲泣,也是一段历史的沉吟。
历史不是湮没在故纸堆里的血和泪。那些历史中的英雄,可以通过艺术的手段真实地站在大地上,穿过时空与当下和未来对话。坐落于四川的建川博物馆,珍藏了中华民族红色年代的大量记忆。在博物馆群落的“中国壮士(1931-1945)群塑广场”,229名将士铁像伫立眼前,他们有显赫的将领、有牺牲的战士;有血气方刚的男儿,也有英姿飒爽的巾帼。博物馆与中国抗战史学研究会经过4次遴选和专家讨论修改确定人物与形象,由雕塑家朱成、谭云、邓乐等30余人,历时近两年协作完成。建川博物馆用这种方式让英雄们魂归故里。“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这是刻在建川博物馆石碑上的一段话,是这所博物馆承载的使命,也是对于今年博物馆日主题的一种有力对话。
有些历史正在被重述
当然,“不可言说的历史”除了主观不愿描述的“伤痛记忆”,还有客观无法描述的历史本来的未知和复杂。博物馆专家、中国油灯博物馆馆长陈履生(微博)接受采访时认为,“如三星堆、岩画、原始彩陶中的若干图案、造型等等,可能并非我们今天所能联系到的形象。那些外在形象是古人在复杂的原始宗教或者信仰中,对于自然天体、神秘事件的未知表达。经过千年流传,到今天,我们只能用当下的眼光来看待,以今天的知识结构去解读,毫无疑问,这是带有局限性的,未必就能解释清楚。”他认为:“这种不可描述的相对性,正是博物馆所呈现的魅力,激发了人们探索未知内容的兴趣。”正如西湖博物馆馆长潘沧桑总结的,“比如片断式或者语焉不详的记载,不能支撑完整的历史学描述。那么作为博物馆更有责任,对存世或新发现的实物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力图复原并呈现清晰的历史图像,起好补史作用”。
当代博物馆,提供了再现历史,或者体验历史可能性的机会。越来越丰富的藏品,可以相互架构背后的历史支撑,推测的历史场景被用美术的方式搭建起来,更多的技术也被使用在展览呈现上。以西湖博物馆为例,潘沧桑介绍,“在运用新技术方面,推出‘非常西湖’品牌,打造数字博物馆,运用3D虚拟漫游、立体电影,又推出‘VR全景漫游虚拟西湖’。在新媒体方面,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化渠道自主对外发布信息,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或许是新时期下,博物馆普遍步入的数字新路途。在直播概念日趋火爆的当下,直播也被运用到博物馆的历史语境讲述中。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天津博物馆组织志愿者以骑行的方式,直播“游五大道,讲天津故事”。中国丝绸博物馆也与媒体合作,开展直播,向公众展示博物馆日最新开幕的“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文物保护成果展”。
但是,新的艺术手段,并不能完全取代博物馆传统的展陈。天津博物馆副馆长钱玲认为,“在科技发展的当下,博物馆也不能独立于外,博物馆有新的技术手段十分必要。但是另一方面,看到物的原真性体验,是其他观看方式无法替代的。这是博物馆独一无二的地方。”陈履生也认可这种观点,他列举了国外老牌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都是十分谨慎的。新的技术手段不能够成为“藏品不足”这种现状的遮掩,也不能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噱头。
越来越多的遗物、遗存被发现、被保护,这为构建更接近真实的历史提供了条件。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介绍,“本次展览的‘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文物保护成果展’,其相关文物来自去年起的发掘保护工作。墓中首次在浙江地区出土大量丝绸服饰,且品级很高,成为浙江‘丝绸之府’的重要佐证。其次,浙江不止是丝绸的原产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黄岩靠近沿海港口,与当时出口的丝绸应该会有很大的关联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侧面。”这或许为构建当下“新丝路”也提供了可喜的时代意义。
新的发现,为“不可述说”的历史提供了可述说、可深挖的线索。而通过藏品的整理、组合,也能为历史提供新的视角。如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开幕的油灯博物馆,则通过4000余件古今中外各式油灯,串联起人类追寻光明的历史,从中也可以延伸出神话、信仰、文化、物质等诸多可叙述的支脉。
我们看到国际博协官方给出的海报,一张沉默的大理石雕面孔,被斜拉的铁丝网分割几块,嘴被一把铁锁锁住,欲言又止。官方介绍里狡黠地特意避开了雕塑的介绍,“他”不是那些知名的面孔,那么“他”是谁?“他”的背后有怎样的历史?“他”勾起好奇,却仍旧沉默不语,“他”的故事,将被怎样言说?纵使有些历史成了时间刻意保存的谜,人们却没有放弃找寻解锁钥匙的努力。而这一切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世界。
“我们今天的世界充满了变化,无论是社会的、政治的还是自然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机构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张力,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勇气、创新和兼容并包的方法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正与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相契合。”马丁·辛茨解释道:“70年前,国际博协在巴黎创立,旨在重建一个和平的世界,并以人文主义视角,通过博物馆的工作来解说过去和世界文化。今天,我们所栖居的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博物馆界仍常青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