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画鸡名品特展 以鸡为表现主题
今年岁次丁酉,生肖属鸡,因此又称鸡年。“鸡”的发音与“吉”字相近,公鸡的“公”与“功”、鸡“冠”与“官”、鸡“鸣”与“名”又恰是谐音,因此古人常以鸡的形象兆示吉庆,也以鸡寓意“功名”或“封官进爵”。在2017年新年到来之际,台北故宫博物院自1月1日起在北部院区推出“画鸡名品特展”,将延续至3月25日。
人与鸡的共生关系,对人类的经济与人文活动,均有深远影响。考古学者考证中国境内的鸡骨遗存,认为至迟在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中,已出现驯化的家鸡。经过数千年的时间推移,鸡从创世神话里孵育万有的原生物,化身成为驱鬼避邪的守护神,以及呼唤旭日东升的太阳鸟。通过鸡的习性与形体,表达抽象的风俗信仰与象征意涵,并依此阐释宇宙运行的思维。尔后,鸡更被尊崇为“德禽”,以其具有文、武、勇、仁、信等五德,更在风雨如晦的天候,坚贞不移其志,体现理想人格应有的良善品格。上述意象数经演变,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由原始信仰,发展出人文精神的曲折历程。
本次特展以值年生肖作为欢庆新年的主题,遴选以鸡为表现主题的历代名品共计17件,通过绘画与织品的相互辉映,引领观众神驰于吉祥富贵的美好想象。
宋人《画子母鸡图》轴(图1),这幅画中一只母鸡引领着五只幼雏,在地上漫步啄食。母鸡雪白的羽毛蓬松亮丽,目光充满慈爱,小鸡依偎在母亲的羽翼下,显得稚嫩怯弱。画面的背景全部以墨涂黑,使得主题格外突出。子母鸡除寓含五子登科之意,还表现母鸡带着雏鸡四处觅食、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
画家对于物象的观察细腻入微,写生意味浓厚,虽幅中无作者款印,推断应出自院画名手。
宋王凝《子母鸡》册页(图2)。王凝,活动于十一世纪,江南人,熙宁(1068—1077)前曾任画院待诏。工花竹翎毛,《宣和画谱》称其“下笔有法,颇得生意。”
王凝传世画作甚少,此作描绘母鸡携雏啄饲,以母鸡为中心,翅膀微张,庇护八只神情各异的小雏鸡。画家重视写生,观察入微,具有形神兼备的宋代院体画风貌。
明宣宗《画子母鸡图》轴(图3),明宣宗(1399—1435)姓朱,名瞻基,年号宣德。主政十年,不仅缔造了“仁宣之治”,亦工书画。
此幅画公鸡与母鸡带领幼雏在草地上觅食,呼哺育幼之情,跃然纸上。取材日常生活,宣扬家庭伦理,具有教化功能。画鸡笔法工谨细腻,柔和勾线参以干笔皴擦,并敷染白粉,醒目突出,有宋人工笔写生余韵。但画风与宣宗不似,应出自明代院画家之手。
明沈周《鸡》册页(图4)。沈周(1427—1509),号石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诗文书画俱佳,为“明四大家”之首,承继南宋水墨画传统,开创明代写意花鸟画风,影响后世甚巨。
沈周善以独特手法,描绘日常所见。本幅选自《写生册》第十三开,作于弘治七年(1494)。画鸡用笔简括,在水墨浓淡干湿的变化中,呈现圆浑身躯以及羽绒蓬松的质感,体物既真,又不以形似为目的,充分流露笔墨的趣味。
清居巢《菊下鸡雏》轴(图5)。居巢(1811—1865),号梅生,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工诗善书,所作山水、花卉、鸟禽,澹逸清华,开“岭南画派”序曲。
本幅款署乙丑年(1865),时五十五岁,表现月夜下,母鸡护雏的慈爱天性。为了凸显夜景的静谧氛围,着色力求简淡,并以大量墨彩倒晕皎洁的月华。论者尝谓,梅生作画每多取法恽寿平(1633—1690)没骨花卉,风格清新秀雅。比对此画,当知所言不虚。
民国徐悲鸿《鸡》单片(图6)。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曾负笈留学日本与法国,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教育家,更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
徐悲鸿笔下公鸡多昂首挺立,头顶如火红冠,尾黑如漆,笔墨奔放却不狂狷。所作雄鸡不仅形神俱足,更有所寄托。右下角款识“廿八年残腊悲鸿写”,时值日本侵华期间,期能通过“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典故,向有志之士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