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余件明清时期的贸易瓷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明清贸易瓷展昨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今起对公众开放。本次展览遴选了160余件明清时期的贸易瓷。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展览除了想让学生在暑期了解瓷器知识,同时也是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呼应。
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
古代销往海外的中国瓷器,过去多称为“外销瓷”,国际上惯用的说法是“贸易瓷”。此次展出的清代贸易瓷以外销欧美市场的瓷器为主,年代自清初至清末,体现了清代贸易瓷器的基本特色和大致面貌。
贸易瓷有何特点?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主任陆明华介绍,其实在唐宋时代,很多贸易瓷和本国的差别不大,到了明清差别就大了。一开始,西方人对于瓷器都感到稀罕,但后来也开始希望有自己的特色。于是贸易瓷在传统基础上融入异国情调,与本地销售的瓷器区别比较明显。据介绍,中国直接与欧洲贸易较晚,刚开始设计样稿不多,后来交往密切后,很多都是按照欧洲需要来制作瓷器的。“不过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有些贸易瓷保留着中国传统的造型,但在花纹方面使用了西方的花卉,如郁金香等。还有一种明中期的大碗,这种造型在国内基本没有,是为了出口而使用当地的造型。本次展览中有一种油醋瓶,两个头一头装醋一头装油,里面用隔板将醋和油分离,倒醋时,油绝对不会跑出来。这种样式也非中国旧有,过去,欧洲用金属制作这种调味瓶,专家推测,这种油醋瓶是为荷兰市场制作。
一艘沉船发现瓷器6万多件
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介绍,在中国博物馆收藏外销瓷的并不多,因为很多东西当时已经出口了,国内留存不多。本次展览中,不少藏品来自沉船上打捞出的瓷器。“其实海路运输是比较平稳的,通常瓷器放在底层压仓,用稻草包好后,完全不怕磕碰。”专家介绍,二十几年前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打捞了一艘唐代沉船,里面的瓷器几乎都是完整的。因为他们把瓷器装在大瓮里面,这样海沙也进不去,出来的瓷器跟新的一样。“另外要看船是怎么沉下去的,途中是否经过颠簸,情况好的,一艘船中发现的瓷器有6万多件。”1992年,上博展览过瑞典哥德堡号沉船瓷器,这艘船是快到岸时沉下去的,除了大量瓷器外,发现船中还有大量的茶叶。
去年,“越洋遗珍——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贸易瓷展”在故宫展出。时隔一年,两馆再次携手,进一步充实内容、扩充展品,希望以此使广大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明清时期我国瓷器远涉重洋、行销海外的历史脉络和基本轮廓,从中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以及当时的审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