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展

3月15日,“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和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署考古与博物馆局共同主办,是截至目前在中国境内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犍陀罗艺术展。展览自2019年开始筹备,受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考验,不得不多次推迟展期。得益于故宫博物院与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署考古与博物馆局及各借展博物馆的通力合作,共同促成了展览的成功开幕。本次展览旨在促进中巴两国的相互理解,尤其是使中国民众了解犍陀罗文化的深厚内涵与重要意义。


展览现场

展览选取了来自巴基斯坦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共203件/套,其中巴方文物173件/套,分别来自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塔克西拉博物馆、白沙瓦博物馆、伊斯兰堡博物馆、迪尔博物馆、斯瓦特博物馆和洪德博物馆共七家博物馆。这些文物多为考古发掘出土,时代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不等。除了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早期佛菩萨造像、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佛塔建筑构件等犍陀罗石雕艺术之外,还有金银器物和首饰,充分展示了犍陀罗艺术的风格多样性及其艺术魅力,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原貌。故宫博物院文物30件(套),大多从古代犍陀罗地区通过高原丝绸之路上斯瓦特、喀什米尔等艺术中心进入中国西藏西部。这些文物对古格王国的金铜造像风格与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展现出中国与巴基斯坦文化艺术交流的悠久历史。


展览现场

古代犍陀罗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今天兴都库什山和喀拉昆仑山的南端,这里是丝绸之路连接南亚次大陆的重要枢纽,地中海文明、伊朗文明、中亚草原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汇之地,多元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后锻造出丰富多彩的文明。展览以“芳香国:多元文化下犍陀罗文明的诞生”“犍陀罗艺术的辉煌”和“犍陀罗艺术的余辉”三个单元,从古代犍陀罗文明发展的角度,为观众展示犍陀罗文化的艺术魅力及其影响。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15日。

重点展品


酒神金盘

公元前1世纪 金 直径16.5厘米 犍陀罗地区

伊斯兰堡博物馆

金盘浮雕有四头翼狮与四蕨类叶片,中央头像呈希腊贵族面相,发眉骨隆起,双眼圆睁,络腮胡子浓密,长发垂肩。依据发上所饰葡萄叶,一般认为其为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他是宙斯之子,护佑着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狄俄尼索斯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明,确立了相关法则,并传授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


耳饰

前1世纪 金 12.5cm×7cm

塔克西拉斯尔卡普

塔克西拉博物馆藏

此为一只水蛭形状装饰和垂饰组合而成的金耳环。耳环上半部分是无花纹的水蛭状新月形,有扣环。水蛭上挂着一个可以动的圆环,圆环上挂着花蕾形状的垂饰。水蛭是薄金片构成的,核心为紫胶或沥青,这种做法来源于希腊人,在塔克西拉的首饰匠中很常见。


斜倚河神像

公元前2-前1世纪 绿色石 36.5cm×20cm×13cm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藏

此像是约翰·马歇尔先生赠送给塔克西拉博物馆的,后调至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雕像描绘了一个斜倚的留有胡子的河神形象,右手似乎拿着丰饶号角。像旁有一只趴卧的动物,头已残,具有某种象征性,或许是狗或者狮子。


贴金箔塔形舍利容器

3世纪 片岩贴金箔 17.5cm×11cm 塔克西拉卡拉旺A1号塔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塔型容器出土于卡拉旺寺院A1号塔,佛塔旁边还发现了一块刻有佉卢文的铜揲,现藏于新德里的印度国家博物馆。塔形舍利盒由三层截面圆形塔基和二层圆柱形塔身和半球形覆钵构成,方龛表面刻栏楯,轮盖三重,整体造型尚可,表面镀金。


舍卫城神变

2-3世纪 片岩 50cm×58cm×12cm

马尔丹地区萨尔依巴赫洛

白沙瓦博物馆藏

这件浮雕作品构图相对简单,佛陀居中坐于芒果树下,着袒右肩式袈裟,结转法轮印,全跏趺坐于一朵盛开的硕大莲花上。佛陀两侧站立二菩萨,右侧为弥勒菩萨,左侧为观音菩萨。背后左右亦站立二人,应是梵天和帝释天。这件雕塑作品说法不一,有的简单描述为“佛三尊像”“一佛二菩萨”,有的阐释为“舍卫城神变”。有研究认为,舍卫城神变造像的图式在转变过程中趋于简化,形成所谓“三尊像”的形式。


佛传题材浮雕造像龛

2-3世纪 灰色片岩 57cm×45cm×8cm

马尔丹地区塔克特依巴依

白沙瓦博物馆藏

这件作品是佛传图浮雕,根据释迦牟尼佛传记雕刻而成,通常以佛陀诞生、降魔成道、初转法轮、涅槃、分舍利等生活中发生的特定事迹为刻画对象。以佛传内容为题材的石刻浮雕,是犍陀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