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稚柳:黄宾虹作画的艺术特点
黄宾虹晚年作画
黄宾虹一生中花了较长时间临摹古画,然而最终成功的作品,其风貌已远远脱离了任何古人风格或流派。他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成了作伪者全力以赴的模仿目标。
黄宾虹早期绘画风格,受“新安派”影响,其笔触坚挺而不失文秀,风神散朗简约。他44岁时离开安徽来上海,做美术编辑,临摹了大量古人作品。70岁时黄宾虹赴四川讲学,当地崇山相叠,山上植被繁茂,多阴天,多雾,给生长在江南的人的感觉是沉郁凝滞,阴天少阳光,其山形更是黑沉沉的。
黄宾虹赴川讲学回沪后画风一变,而进入成熟期,面貌特征正和四川的这种气候风物相符,四川风物对黄宾虹影响之所以如此大,应与其形貌十分符合黄宾虹的审美有关。由此,我们也可以领悟到鉴赏黄画的一些要领。
黄宾虹的“黑山”,山上有繁茂的植被,故其虽黑必有内容,浓黑笔触层层相叠,但其中留有星星点点散朗空隙,既显山体厚重,又使山体“活”,也使画面感觉并不沉闷,其笔触虽层叠而运作有致,而作伪者常易画得闷乱,实因其仅仿黄画外形,而无实感之故。
80岁后,因患眼疾,黄宾虹的画一度越画越黑,黑得十分厚重,有人甚至形容是“乌金纸”和“拓碑”。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渐又克服了这种沉闷而显浑成,似将达于大成。以后因眼疾加重,画风又有反复,但黄宾虹始终不辍其笔。90岁后,黄宾虹凭着扎实的功力,反而有了新的体验,作品更深入内心境界。
黄宾虹用笔有一独特习惯。在用一支新笔时,一般都不将笔锋化开,而是用牙将硬的笔头咬开后即蘸墨作画,使笔有了秃笔的效果。黄宾虹画线条顿挫提按变化不多,因此转折圭角也较少,而是以圆为主。又因这样的笔无法吸饱墨汁,含墨少线条不易拉长,一般都是较短的笔触,而且用力和速度也较平均,其形如虫蚀木,如屋漏痕般艰涩,对比之下假画则显得较为平滑,鉴时可加留意。
黄宾虹喜用宿墨。其法是将“金不换”松烟墨浸在水中泡开,直到脱胶、变臭。他以笔吸水再蘸墨作画,由于是宿墨,故渍水化出后墨点仍保持下笔后的笔痕。
其次黄宾虹还习惯用渍水(洗笔水)挥洒晕染,加上宿墨效果,其画的“黑”便自成一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