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战火中的爱国情怀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景星学社社员。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并与厉麟似等联合发起创立了中意文化协会。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田横五百士》

任何艺术的变革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抗日战争为徐悲鸿的绘画注入了新的内容。徐悲鸿把自己的悠悠报国之心倾注到笔端,创作了《愚公移山》、《群马》、《群狮》等大量优秀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觉醒和顽强毅力、坚贞不屈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征给人以巨大无比震撼在鼓舞人民、打击敌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群马》

抗战时期,徐悲鸿自觉地肩负起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画家的历史使命。他在国内外举行中国美术展和救助国难筹款贩灾展,将售画所得捐赠给抗战将士和难民;他在国外通过举办画展,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战,呼吁海外侨胞为国出力。徐悲鸿的行动充分佐证了他终其一生践行的“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价值观。


《负伤之狮》


《骋马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89.2厘米,横81.8厘米。
自题:“廿八年四月悲鸿客星洲。”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另有韩槐准题记一则,钤朱文印三方:“槐准最珍”、“韩俊公十三世孙司愚趣斋中”、“痴瓷醉匋”。
廿八年即指民国廿八年(1939年),徐悲鸿时年44岁。

徐悲鸿在星洲(新加坡)期间,与当地文士韩槐准结下深厚的友谊,并为韩槐准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本幅便是他赠予韩氏的作品之一。

图绘一匹骏马蹄踏秋草急驰飞奔的情景。徐悲鸿绘马是在尊重中西方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外师造化,注重写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其所画之马头部常留一道空白,或施一笔白粉,表现出马头部的高光,以增强立体感和马首坚硬的质感。马的颈部和腹部以软毫笔着浓墨一笔勾画,弧线粗重,富有弹性,表现出肌肉的力度。马的鬃毛和尾部在运笔施墨上杂而不乱,其虚实相间的笔触,浓淡、干湿互衬的墨气,表现出骏马驰骋时鬃毛飞扬的飘逸洒脱。


《奔马扬鬃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41.4厘米,横52.3厘米。
自题:“菊生世仁兄、女士嘉礼。卅七年八月悲鸿写贺。”钤“江南布衣”朱文方印、“秀才人情”白文方印。卅七年即指民国卅七年(1948年),徐悲鸿时年53岁。
由题款而知,此图是徐悲鸿先生赠菊生与某女士结婚的贺礼。由于他对女方不了解,未能题上女士的姓名。

图绘一匹骏马精神抖擞,在辽阔的天地间自由驰骋。徐悲鸿在动物画题材中,尤以绘马著称于世。他所创作的数以千计的绘马作品中,除1931年绘制的《九方皋》外,其余画的都是没有任何束缚的马:它们嘴上没有笼头,背上没有鞍鞯,身旁没有牧人或骑手。它们野性未驯,毫无羁绊,诚为徐悲鸿心目中自由之神的象征。

此幅是徐悲鸿的晚年之作,粗犷简练的运笔既合西方绘画中的解剖原理,又含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神韵。酣畅淋漓的施墨将马的骨骼、肌肉、皮毛刻画得惟妙惟肖;洒脱奔放的造型,则充分表现出马儿倜傥不羁的个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