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的王阳明,他的书法什么样?


活动海报

【编者按】10月30日,为纪念我国著名思想家,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诞辰550周年,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国图公开课“此心光明——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阅读推广特别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办。

本次活动是继“千年回望司马光”和“千年回望王安石”之后,“天才的时代”系列的第三场活动,也是国图公开课和《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项目的再度合作。


活动现场

活动以学术演讲和艺术演出相结合的方式,带领读者了解王阳明的生平思想,感受他的高洁人格。国家图书馆特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著名哲学家张立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传习录》解读人吴震作国图公开课主旨演讲,为读者详细解读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和传世作品。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能宪,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田艳军作特邀演讲,为读者讲解传统经典的当代价值,赏析王阳明书法的独特魅力。


王阳明

字伯安,初名云,更名为守仁。曾建舍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任兵部主事。因病告归后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讲学,创立书院,世称“阳明先生”。病愈后复职,正德时期因反对太监刘瑾遭廷杖,流放贵州。至刘瑾被诛,复官,封新建伯,世称“新建先生”。官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

王阳明是杰出的学者,也是著名哲学家,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提倡“心学”,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专心儒学,“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求诸事物,其学识影响巨大。著有《阳明全书》。工文章,善书法,书法多以行草为主,师法王羲之。

田砚君:王阳明的书法艺术

说到王阳明,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心学”在我国的思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学术界一般都将他与朱熹相提并论;他的诗文也有着很高的成就,清代吴楚才、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里,就收录了《尊经阁记》《象祠记》《瘗旅文》三篇文章;同时,他还是一位运筹帷幄、能征善战的军事家,平叛剿匪,出师必胜,是一代儒将。其实,王阳明还是一位造诣深厚、有着鲜明个性的书法家。只是他的书名,被他深厚的学养和其他多方面的成就所掩盖。明代中晚期的著名书画家徐文长就说:“古人论右军(王羲之)以书掩其人,新建(王阳明)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

从小就立志做“圣贤”的王阳明,学习书法、临池摹帖应该是他每天必修的功课。王阳明在书法的学习上是下过苦功的。他早年临帖,上追晋唐,师法王羲之。在《王阳明年谱》里,就记载了王阳明早年学习书法的一个小故事:王阳明17岁的时候,在他外舅公(也就是他的岳父)的官署中练习书法,官署中存有几箱纸,他每天都拿这些纸来练字,最后将官署中储存的几箱纸书写一空。从此,他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田艳军赏析王阳明书法

作为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的书法实践也自然或不自然地受到其心学思想的影响。王阳明在谈到自己的书法学习时说:“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王阳明年谱》)意思是说,我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对着子帖临摹,只是学到了字的结构和外形;后来便不轻易下笔,而是凝神思考,把笔画、字形融入心中,要经过内心的提炼、理解和感悟,这样久而久之,便通晓书法之道。由此可以看到,王阳明主张学习书法贵在“心悟”。“对摹古帖”是打基础的阶段,是每个人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但不能总是停留在简单地“对摹古帖”上,要“拟形于心”“用心学”;要在把握形质、技法的基础上,充分表现书法家自己的个性气质,从而实现形质与神采、意境与法度的完美统一。

书法艺术创作,是书家个人内心的审美体验;书法表现的是书家的心境、性情以及精神风貌;彰显的是主体的个性解放和生命意义;是书家思想情感的外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为心画”,也可以说是“以书写心”。所以,要想写出高品位的书法作品,我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身心、提高各方面的修养。

王阳明似乎并不是很在意以书立名,他把书法看作是道德文章之余事。他关于书法理论的阐述不多;传世的法书作品也不多;他留下来的墨迹大都是行书和草书。他学王羲之,用力最勤的是《圣教序》,也花了很大的精力临写怀素的《自叙帖》,还受到了李邕、黄庭坚和李东阳等人的影响。他的作品既有古法又不被古法所束缚而自出新意,其艺术特点是清秀俊逸。



王阳明 草书《何陋轩记》(局部)

这是王阳明传世书法作品中尺幅最长的一件草书墨迹,写于他在龙场悟道之时。

明正德元年,即公元1506年,35岁的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被廷杖三十大板(也有人说是四十大板),然后贬谪到偏远的贵州龙场,作龙场驿站的驿丞(一个不入品的小官)。当时的龙场属偏僻荒蛮之地,生存环境恶劣。当地的百姓帮助他搭建了几间简陋的房屋,王阳明取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意,给其中的一间房子命名为“何陋轩”,并写下了《何陋轩记》这篇美文。



王阳明 草书《何陋轩记》(局部)

这是一件节奏感极强的草书佳作。从章法上来看,它不是每行都写满,而是每隔一行就空一两个字,留出一些空间来,看上去错落有致,节奏明显。从行笔上来看,笔势流畅,点画灵动跳荡,就像是神龙翻腾,极具变化。面对这酣畅淋漓的挥洒,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身处困境的王阳明那种豁达的胸怀和明快、乐观的心境。王阳明将自己的情感及其人生体验都融进了笔墨之中,然后坦诚、自然地挥洒出来。




王阳明 草书《何陋轩记》(局部)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到文辞内容、文章的意境与书法的关系问题。书法史上,那些优秀、经典的书法作品,都是文章与书法俱佳;都是文意与书法的完美融合。比如像王羲之的《兰亭序》、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等,王阳明的《何陋轩记》也是一幅文意与书法意境完美融合的佳作。



王阳明 行书《矫亭说》(局部)

从文章内容来看,情况比较特殊一些。在《王阳明全集》卷七中也收录一篇《矫亭说》,跟这篇手书墨迹相比,在文字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它现在有两个版本。《王阳明全集》本标明这篇文章作于正德十年,即公元1515年。这篇墨迹,有的学者认为作于正德九年,即公元1514年,这一年王阳明43岁。我们从这篇墨迹最后的落款得知,《矫亭说》这篇文章,是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应友人方秋卿的邀请所作,王阳明手书抄录。“矫”就是矫正、矫枉的意思。文章中讲述了“矫而不失其正”的道理。



王阳明 行书《矫亭说》(局部)

《矫亭说》是王阳明的行书代表作品,这件作品,它的风格与我们前面提到的草书《何陋轩记》有着明显的不同。字形修长,字势凌厉峭拔;笔锋尖锐,点画瘦挺、劲健;笔势纵逸、豪放舒展,有唐代李邕、北宋黄庭坚之神韵。通篇显示了潇洒俊逸,豪放自如的风格特征。

《矫亭说》这件墨迹流传很广,卷后有很多的名家题跋,历来被认为是王阳明行书的代表作。清代的著名学者、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就说:“生平所见先生真迹,以此为最美。”这件作品原为手卷,后来被割裱成了册页,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



王阳明 草书《龙江留别诗》(局部)

作于正德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16年,王阳明当时是45岁,在南京。据《王阳明年谱》记载,这年九月,王阳明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将要去外地巡抚,这就是本卷开头中提到的“领南赣之命”。这卷作品的内容,写的是临行前,王阳明和他的在南京的同僚,兵部尚书乔宇、太常寺卿吴一鹏、国子祭酒鲁铎等人的唱和诗。



王阳明 草书《龙江留别诗》(局部)

这件墨迹是王阳明在龙江的船上,专门为吴一鹏抄录的。应该说,这是一件刻意之作,但书写非常自然,点画流畅,行气贯通;线条的形质变化也是顺势而为,行间字距疏朗有致,这些都体现出王阳明对于运笔和章法结构娴熟的驾驭能力。整幅作品有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呈现着一种平和、典雅、优美的风韵。同时,从这件作品中还可以看出,王阳明书法与王羲之书法的渊源关系。

明代的书法,帖学盛行,行书、草书和小楷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由于经济、文化和商业的发达,涌现出了很多的职业书法家。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期,正是以祝允明、文徵明等为首的“吴门书派”盛行之时。他们技法精熟,书艺高超,在当时可以说领袖群伦。作为心学大师的王阳明,在书法上不在意书写的技巧和形式表现,而是强调书法对人身心的修养和书家个性情感的自由表达。

王阳明离开我们快五百年了,我们通过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从另一个层面,对这位伟大的哲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的书学思想和法书墨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将心学引入书法,丰富了我国的书法理论,对我们当今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今天品鉴他的作品,不仅要欣赏书法之美,还要感受书家其“心”。

田艳军(又名砚君),1963年生,河北省安新县人,现为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纪录片制作,以及书法篆刻和古籍版本学的研究。主要作品有:《师古出新-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笔端英烈气 忠义日月光-颜真卿的书法艺术》等多部电视专题片,发表《孙过庭<书谱>的“和”文化精神》等论文多篇,著有《老北京述闻:历史典故》《古刻之美:宋元版刻字体风格谈丛》。

王阳明书法作品




王阳明《龙江留别诗》(局部)纸本 草书 故宫博物院藏


王阳明《自赣州上海日翁手札》行书 浙江余姚博物馆藏


王阳明《自赣州上海日翁手札》(局部)行书 浙江余姚博物馆藏















王阳明草书《象祠记》(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阳明 铜陵观铁船歌卷 行书 故宫博物院藏


王阳明 与郑邦瑞尺牍(局部 )行草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蔵



王阳明 与郡伯梁执事手札(局部)


王阳明 行书即事漫述四首之一诗轴 上海博物馆藏


王阳明 送萧子雍五言诗轴 行书 故宫博物院藏


王阳明 题灌山小隐七言绝句轴 上海博物馆藏


王阳明 题灌山小隐七言绝句轴 草书 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主办方

作者供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