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鲁特爆炸中文化遗产需急救 教科文组织发起行动
一个由国际博物馆和遗产组织组成的联盟正在为贝鲁特的相关遗产机构统筹“文化急救”。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在8月4日发生爆炸,该城市的文化遗产在此次毁灭性爆炸中遭受重创。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中国国家博物馆、卢浮宫在内的全球27家组织签署承诺,“ 尽所能为完全恢复贝鲁特在爆炸中受损的遗产做出贡献”。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相关机构称,初步评估发现,贝鲁特历史街区至少有8000栋建筑受到爆炸影响,八座博物馆在爆炸中受损。
在贝鲁特爆炸中遭受重创的苏尔索克博物馆内部
在8月11日发布的一份声援声明中,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世界古迹基金会(World Monuments Fund)、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在内的27个签署方承诺“尽我们所能,为完全恢复贝鲁特在爆炸中受损的遗产做出贡献”。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初步评估发现,至少有8000栋建筑受到爆炸影响,这些建筑集中在历史街区杰梅泽赫(Gemmayzeh)和马尔·米哈埃尓(Mar Mikhael),其中640栋具有遗产身份。据估计,这些历史建筑中约有60栋面临倒塌风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它们正在与黎巴嫩文化部文物总局合作,以领导应对这场文化灾难,便向黎巴嫩政府以及贝鲁特地方当局和机构提出建议。
上周访问贝鲁特的国际博协遗产保护协调员埃尔莎·乌蒂兹韦雷(Elsa Urtizverea)表示,蓝盾组织(Blue Shield International)黎巴嫩国家委员会目前正在协调当地专家,调查该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历史建筑遭受的破坏,以便国际伙伴在规划长期救济工作时,对重建的优先事项有一个总体了解。
据国际博协黎巴嫩分会主席及位于圣约瑟夫大学内的矿物博物馆(Museum of Minerals )馆长苏西·哈基米安(Suzy Hakimian)称,八座博物馆在爆炸中受损。
爆炸前的苏尔索克博物馆
在贝鲁特港口爆炸中遭受重创的苏尔索克博物馆
位于港口爆炸中心附近的苏尔索克博物馆(Sursock Museum)遭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破坏,别墅正面的所有彩色玻璃窗都被震掉了,屋顶也遭到了破坏,博物馆暴露在风雨之中。该博物馆曾在2015年耗资1500万美元进行翻修工程,负责这一翻修工程的建筑师目前正在就建筑物的安全性提供咨询。包括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年轻的文化专业人士在内的志愿者已经把博物馆的藏品搬进了库房,清理掉遍地的玻璃碎片,并用塑料布等遮盖住受损的博物馆窗户。
在贝鲁特爆炸中遭受重创的苏尔索克宫别墅正面的所有彩色玻璃窗都被震掉了
在贝鲁特港口爆炸中遭受重创的苏尔索克博物馆内部
苏尔索克博物馆所在的苏尔索克宫建于1860年,是当地贵族尼可拉斯·易卜拉欣·苏尔索克(Nicolas Ibrahim Sursock)的私人别墅,建筑风格结合了典型的黎巴嫩建筑风格和奥斯曼、威尼斯等元素。这里收藏着精美的艺术品、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家具、大理石和来自意大利的画作——这些都是苏尔索克家族三代人的心血。
在贝鲁特爆炸中遭受重创的苏尔索克博物馆内部
爆炸前的苏尔索克博物馆展厅
苏索克宫一直是贝鲁特的地标,被列为文化遗产。内战后,经历了昂贵的修复,在2015年重新开放。据介绍,贝鲁特港口大爆炸对苏尔索克宫造成的破坏,是黎巴嫩15年内战对其造成的破坏程度的10倍。
位于港口1公里外的圣约瑟夫大学的黎巴嫩史前博物馆(The Museum of Lebanese Prehistory)也遭到结构性破坏,需要紧急的关注。Urtizverea说,“主要威胁”是玻璃天花板濒临倒塌,为了保护藏品,已经临时用木头加固。
黎巴嫩史前博物馆的玻璃天花板可能倒塌。
位于港口以西4公里的贝鲁特美国大学考古博物馆(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的门窗“完全被炸飞”。该馆的藏品有“一些损坏”,包括一个倒塌的玻璃镜,其中大部分是玻璃制品,正等待修复者的检查。
幸运的是,黎巴嫩贝鲁特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Beirut)的主要考古藏品“似乎完好无损”,尽管窗户、门和电梯都在爆炸中受损。一楼陈列着从公元前3000年到拜占庭时代的石棺、雕像和马赛克等展品都只需要稍加清理。
苏西·哈基米安(Suzy Hakimian)说,“这些藏品被保存下来是个奇迹。”她自己所在的矿物博物馆的矿物和宝石收藏目前是安全的,被保存在圣约瑟夫大学(Saint Joseph University)一个单独的校园内。
但是对所有受损历史建筑的管理方来说,他们面临着要在秋季之前寻找到建筑的重建材料,这将是一个巨大挑战。“当地的市场难以充足供应所有损毁的门窗上的玻璃。在黎巴嫩的货币危机中,修复成本将非常高,并且博物馆还必须符合严格的技术规范。”苏西·哈基米安(Suzy Hakimian)说。
贝鲁特美国大学考古博物馆的一个倒塌的玻璃橱窗。
贝鲁特文化机构的恢复不仅取决于国际专业知识和原材料,还取决于财政支持。Urtizverea说,包括总部位于日内瓦的Aliph基金会(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和阿姆斯特丹的Prince Claus基金在内的赠款机构都正在努力确定当地透明而可靠的操作者,以建立一个筹款平台。
“我们是文化遗产的救护车,目的是帮助那些可能被忽视的机构,如重要的私人收藏和艺术家居住中心等。”Prince Claus基金的负责人说。目前他们正在帮助当地的一个图像基金会,保护它们的摄影作品在受损的存储区里免受贝鲁特的酸雨影响。
哈基米安曾在黎巴嫩内战后参与贝鲁特国家博物馆的重建工作。她说,重建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界正在联合起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本文综合编译自The Art Newspaper )
延伸阅读:
黎巴嫩贝鲁特博物馆
一座博物馆在战争时期有何作为?
文/Kirxie 吴中博物馆
2020是多灾多难、历经坎坷的一年,而前不久发生在黎巴嫩首都的爆炸事件,似乎更为这一年增添了一抹灰暗。这场爆炸不仅触动了各国人民的神经,也让人们再度将目光投向黎巴嫩——在当代的广泛印象中,这个中东国家一直同动荡和战乱联系在一起。
自1975年那场长达15年的内战以来,黎巴嫩就一直饱受内忧外患之苦,频繁爆发的小规模党派冲突和游行示威,与邻国以色列、叙利亚的紧张局势,无一不为这个国家打上命运多舛的忧愁烙印。
黎巴嫩大爆炸之后,© AP Photo / Hassan Ammar
然而,在连绵的硝烟和战火之外,黎巴嫩还有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另一面。它西临地中海,山麓狭长,平原广阔,气候温和宜人,且拥有中东地区罕见的丰沛降水。优越的地理条件吸引人类前来定居,腓尼基人缔造的灿烂商业文明自三千年前便已在此成长。
由于黎巴嫩位于亚非欧交通要冲,且拥有得天独厚的航运条件,数千年来相继受到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等政权统治,在7至16世纪初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在1517年则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一战后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直到1943年的11月22日,才终于宣告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
曲折漫长的历史,一方面使黎巴嫩的人口、民族和宗教构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让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拥有独树一帜的多姿魅力,成为在世界上都令人啧啧称奇的文明奇观。首都贝鲁特是黎巴嫩最大的海港,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5世纪,名列世界最古老的城市前列。贝鲁特消费水平位居中东前列,不仅是黎巴嫩的政治、经济中心,更曾作为阿拉伯世界和西方世界的港口枢纽,以“中东小巴黎”的美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呈现着十足的地中海魅力。
贝鲁特城市景观,revivme.com
一面是复杂环境带来的纷扰,一面是文明交汇成就的城市风情,历史在黎巴嫩宛如一把双刃剑,对社会生活施加着双重影响。作为黎巴嫩国立博物馆的‘贝鲁特国家博物馆’,则有义务向公众呈现这一点。
这座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当时的总理兼教育和美术部长贝查拉·埃尔·科里,牵头建立了“博物馆之友委员会”,呼吁公众筹款建立国家博物馆。在筹到足够款项后,博物馆于1930年,由建筑师安东尼·纳拉斯领衔,在临近贝鲁特竞技场的一块市政府捐赠的土地上开始建设,并在1937年完工。由于二战局势的影响,原定于1938年开馆的贝鲁特国家博物馆,于四年后的1942年,才正式开始对公众开放。
The National Museum, Beirut, Public Domain
博物馆的开放,象征着黎巴嫩的文明尊严。藏品多为手工艺品,年份由史前时代横跨至奥斯曼帝国时期,均来自黎巴嫩的土地。依照年代顺序排列陈设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讲述着古老而深沉的岁月故事:史前部分陈列的典型,多数是矛头、燧石、钩子和陶器等生活用具,这些文物发掘于黎巴嫩山脉的山洞和岩穴中。整个黎巴嫩已对大约500个史前遗址进行了调查,贝鲁特本身也对大约50个遗址进行了调查。
在策展人兼文物保管人米尔·马吕斯·切哈珀的领导下,藏品数目不断增长,关于黎巴嫩错综琐碎的民族记忆,逐渐复现在人们眼前——这个被常年征伐的小国所尝试寻觅的文明脉络,似乎已经呈现出了大致的模样。
© National Museum of Beirut
然而这一切,在黎巴嫩内战爆发的1975年,戛然而止。这场战争为黎巴嫩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而对于贝鲁特国家博物馆及其内部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而言,更不啻一场浩劫:内战爆发时,博物馆所处的大马士革路不幸成为交战最激烈的烽火线。这条界限被有意称为“博物馆之道”,用以区分交战的民兵和军队。矗立其间的博物馆遭受持续不断的枪击和炮轰,甚至一度成为战斗人员的兵营。
切哈珀心急如焚。在战争情势已经遏制不住之时,当局终于同意关闭博物馆的决定。在交火间歇和短暂的休战时间里,切哈珀和妻子潜进博物馆,费尽心力为文物做保护措施。他们将最易受伤害的小文物从展柜中撤出,藏在地下室的储藏间。雕像则用沙袋进行保护。完成后,他们将地下室整个围封起来,堵住任何一条可能的入口。在一楼,安装在地面上的马赛克展品上全被浇筑了一层混凝土。在交战最激烈的1982年,那些诸如石棺、地面马赛克之类的展品统统被浇筑上混凝土封存在方块里。博物馆策展人安妮·玛丽·玛伊拉·阿菲切回忆道:
“……他建了一堵墙把藏品保护起来,假如你不知情,你根本不会知道在这堵墙后面,所有的收藏都被保护着。”
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会持续多久,这样极端的保护方式,背后透露出多少辛酸和无奈。事实证明,切哈珀的做法相当明智。这场长达15年的战争,在1991年才宣告最终停火,但博物馆建筑已然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地下室被50厘米深的雨水浸没,屋顶被洞穿,外墙覆盖着密密麻麻的弹坑和枪眼,占领场馆内部的民兵们在建筑内随意涂鸦,将博物馆变成自己的放纵乐园。
被毁坏的博物馆外墙,© Fouad Elkoury
与此同时,藏品的收藏状况也极为严重:储藏室中积水严重,小型文物因无人护理且存放时间过长,遭到不同程度的销蚀,尤其是木制品和人像俑,已然变得面目全非;大型石器被遗留在应急箱中,没有任何通风,显露出盐分腐蚀的痕迹。相邻的古物总局侧面更是被炮弹炸毁,地图、照片和文档记录与45个装有考古用具的箱子均被付之一炬。
万幸的是,大部分文物依旧被相对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在钢筋混凝土墙被凿开后,人们似乎能够听见那些被封存15年的文物的低声呜咽。
博物馆的整体修缮在战后重启,在1999年,这栋三层楼的建筑的第一层和第二层重新开放,但地下室仍然处于关闭状态,在2010年,才终于对公众敞开大门。它举办的首次展览,是一次殡葬艺术的大型巡礼。从25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开始,直到19世纪的奥斯曼石刻,与亡者相关的陶器、石器、象牙护身符、小塑像、珠宝和武器等均被展出。
© lebanonuntravelled.com
在其中,31具白色大理石石棺上雕刻着的精美肖像,记录着数千年前逝者的生前面貌。这批石棺来自公元前六至四世纪的腓尼基时期,每幅肖像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面部特征,有些像是埃及人,有的却长得像是来自希腊,多种族的人口状态在当时就可见一斑。
©Anne-Marie Afeiche
在展厅中,一座巨大的彩绘墓碑同样能吸引人们的注意。这座墓碑于1937年在黎巴嫩最南端的提尔地区发现,壁画场景均取材于希腊神话,可追溯到公元二世纪。
© National Museum of Beirut
这幅描绘圣母玛利亚的壁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年,是当今世界上绘制的最古老的圣母形象之一。
© MARWAN G NASSAR
在41年后对公众首次开放的博物馆地下室展厅,选取如此宏大的文化命题,必然有其用心。关于生死的哲学问题,不仅与各种宗教的核心教义息息相关,更是黎巴嫩人民未曾忘却的现实境况。那些逝去岁月中充斥的鲜血、怒火和哭号,与眼前肃穆而沉静的亡灵纪念相互照应,似乎是一种残忍的对比,映照出当下深切的苦难。在这个并不安宁的国度,信仰同文明一道野蛮生长,这个民族历经的苦难,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
在馆中,我们也许很难找到答案。但在柔和的灯光下,曾经互相对立的文明被比肩被置于透明展柜中,显得如此安静和平。历史的风尘拂来,岁月的尖锐棱角被抹去,只呈现出其最本真的模样。黎巴嫩的历史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青铜器时代的古朴稚拙和铁器时代的神灵崇拜,共同勾勒出人类幼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古希腊时代的浪漫瑰丽和古罗马时期的雄健豪迈,凝驻着千年地中海文化的浩瀚变迁;拜占庭帝国对于基督教的无上崇敬和马穆鲁克时期浓厚的伊斯兰传统,本质上都象征着对于神性与人性的探索和追寻。看似不甚相同甚至势不两立的一切,最终都存在着某种关联。
古希腊与古罗马© National Museum of Beirut
古希腊与古罗马©Noboru Ogata
拜占庭镶嵌图案 © Public Domain
马穆鲁克纹饰 © Public Domain
贝鲁特国家博物馆明白这一切。它不畏惧历史中的矛盾,更不惮于呈现自己在历史中所受的创伤——修补好的外墙至今还能看出曾经伤痕累累的影子,而馆中专门开辟了一个版块,用来陈列在内战中受损严重的文物。博物馆并不打算将这些展品恢复到战争之前的样子,因为这些展品所历经的,同样是属于它们的历史。2010年正值叙利亚内战,黎巴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当问到为什么选择依旧开放博物馆地下室时,阿菲切说:
“即使蓄意破坏和冲突依旧会出现,我们也总是希望能够重建一个完整的收藏,一个完整的博物馆,向游客开放,能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他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粉饰不会让人忘却,直面才能激起反思。贝鲁特国家博物馆这份担当和勇气令人动容。作为国家级别的历史博物馆,它体量不大,貌不惊人,但能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有很多很多。在贝鲁特的黄昏中回头望去,那些凝重又果敢的回忆,在这幢法式建筑投下的阴影里愈发清晰,似在叙说着永恒的和平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