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开新的“京津画派”

博古开新的“京津画派”

吴昌硕《花卉图轴》

 作为中国美术史概念,“京津画派”是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画派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交流切磋,传道授业,出刊办展,致力于国粹的传承与弘扬,与“海派”“岭南画派”并驰画坛,是中国画坛影响很大的一个艺术团体。

从时期上说,“京津画派”形成于1920年,其明确的标志是以金城等人为首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

从地域上说,“京津画派”首先是指形成并存在于京津地区,即北京地区和天津地区的绘画流派,主要起源于四个国画团体:宣南画社、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画会和松风画会。

从画家群体来说,“京津画派”的画家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一是以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为主的画会成员,以及活动在这两个画会周围,与该画会或多或少有所往来,并与其画学主张相近的画家,主要致力于国画的文化性格的探索。主要画家有金城、陈半丁、胡佩衡、陈少梅、刘子久、齐白石、徐悲鸿等;二是以清宗室后裔为主的画家群,主要沿袭宗室画风,取向逸致。其成员中,溥雪斋、溥心畲、溥佐、启功最具代表性;三是民间的画家,最有代表性的有刘奎龄、刘凌沧等;四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画家,最著名者如秦仲文、吴镜汀、梁树年、王雪涛、俞致贞、郭味蕖、刘继卣、任率英等。

就画家的分布而言,新中国成立前主要集中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松风画会以及艺林画会、雪庐国画社等绘画社团,新中国成立后主要集中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北京画院、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画院等单位。

改革开放大潮兴起以来,多元化与多样化的光环虽然淹没了“京津画派”的历史光彩,但作为一个地域性画派,“京津画派”已经履行了自己的时代使命,并影响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画坛。

“京津画派”的画学主张及实践归纳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保存国粹,精研古法。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之初,即以“提倡风雅,保存国粹”为画会宗旨。其后,由金城之子金潜庵主持成立的湖社画会,也继承了中国画学研究会的画学思想,提出了“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画会主张;二、师法造化,以创新意。在主张临摹古代名迹之外,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等并不忽视写生和新意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性。对于“新”与“旧”的关系,金城认为:“世间事物,皆可作新旧之论,独于绘画事业,无新旧之论。”新与旧,可相互生成,随机转化。这些思想,一直作为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的共同追求而贯彻始终,影响深远。如在创新变革方面影响较大的应属齐白石、陈师曾等金石书画派。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在京津画坛较有影响的画家,如萧谦中、徐悲鸿、黄宾虹、徐燕孙、王梦白、汪慎生等。这些画家活跃于京津画坛,他们相互砥砺、相互切磋,构成了京津画坛中国画复兴的繁荣局面。

“京津画派”所提倡的“保存国粹”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于否定传统、主张全盘西化一派的艺术力量起到了有效的制衡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绘画艺术在多元格局下健康发展。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三位艺术大师的成功,就证实了文人画完全可以通过创造性的转换而获得现代性的生机,为传统绘画艺术的创造性转换提供了条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