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
徐悲鸿
个人简历: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我国艺术巨匠,同时也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进入现代之时,徐悲鸿无疑是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扭转中国画抄袭、模仿、缺乏生活气息的萎靡颓风而大声疾呼,他学贯中西,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汇到中国绘画之中,为传统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由于他在绘画理论和实践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美术教育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他被国际评论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1895年,徐悲鸿出生在以“盛产”文人、才子著称的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其父徐达章是当地知名画家,他精通诗文、书法、篆刻,尤擅绘画。徐悲鸿自幼随父习诗、书、画、印,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17岁的徐悲鸿已是宜兴知名的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任图画教师。
1916年,徐悲鸿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课余苦修素描。暑期应聘到明智大学作画,结识了著名学者康有为、王国维等人。翌年5月,徐悲鸿拿到了明智大学的一笔稿费,赴日本学习美术,年底回国。这年12月,徐悲鸿北上,被北京大学聘为画法研究会导师,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在美术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当时他就明确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1919年3月,徐悲鸿怀着向西方学习科学和民主、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的决心,从上海乘船赴法国留学。徐悲鸿到达巴黎,随后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弗拉孟、高尔蒙为师。1920年冬,经法国大雕塑家唐泼特介绍,徐悲鸿拜C·柯罗的学生、法国国家画会领袖达仰为师。1921年夏,赴德国访问柏林美术学院,并先后去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参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美术遗址,悉心观摩和研究历代艺术杰作,并临摹E.德拉克洛瓦、P.-P.普吕东、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历经8年苦读,通过对欧洲艺术如饥似渴的吮吸,取得了卓越的艺术造诣。
1927年春归国后,徐悲鸿奋力投身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当中,受田汉之邀,出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同时受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在教学与创作中,提倡写实主义,抨击形式主义。1929年9月,由蔡元培推荐,受聘担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提倡中国画的革新,反对保守主义,曾亲自拜访并聘请画家齐白石出任该院教授。1930年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翌年完成中国画《九方皋》,1933年完成油画《徯我后》,开中国历史画一代新风。
Xu Beihong (1895-1953) is a master of arts and an outstanding educator of fine arts in China. At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when China’s arts entered into its modern stage, Xu Beihong was undoubtedly a great figure in the arts field.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of plagiarization and imitation, and listless style for lack of life experience in Chinese painting then, he was the first to integrate the exquisite realistic practice of western paintings to Chinese paintings, following good command of both of them, exploring a new and wide horizon for the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s. Thanks to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aintings, and huge contribution in the education of fine arts, he was once honored “Father of Paintings in Contemporary China”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1895, Xu Beihong was born at Qitingqiao Township, Yixing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famous for its large productivity of literary figures and gifted scholars. His father Xu Dazhang was a well-known local artist and good at poems, calligraphy, seal cutting and especially painting. Since his childhood, Xu Beihong followed his father to study poems,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seal cutting, 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t the age of 17, Xu Beihong had been a well-known artist in Yixing, and delivered courses of drawing at Yixing Girls Teachers’ School, Pengcheng Middle School and Shiqi Primary School.
In 1916, Xu Beihong was engaged in a work-study program in the Department of French of Shanghai Zhendan University and worked hard on sketch in his spare time. In the summer vacations, he was employed by Mingzhi University to make paintings when he got to know Kang Youwei, Wang Guowei and other well-known scholars. On May the next year, Xu Beihong got his remuneration from Mingzhi University and went to Japan to study fine arts, and returned back at the end of the same year, when on December, he moved northward and was engaged by Peking University as a tutor of arts institute. Later, influenced by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he accepted the ideals of democracy and science, and became one of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fine arts in the movement. At that time, he explicitly proposed to “maintain those good practices in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inherit those valuable practices, revise those bad practices, perfect those deficient practices and integrate those available practices in western paintings.”
On Mar 1919, Xu Beihong boarded a ship from Shanghai to France with a determination in his mind to study science and democracy of the west, and reinvigorate China’s fine arts. Following his arrival at Paris, Xu Beihong was enrolled by National Paris Fine Arts College and followed Flameng and Golmeng. In the winter of 1920, with the recommendation of Don Porter, a great sculptor of France, Xu Beihong became a student of Dagnan, who was a student of C· Corot, and a leader of France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intings. In the summer of 1921, he moved to Germany to visit Berlin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then looked around various major museums, art galleries and fine arts relics of the United Kingdom, Belgium, Switzerland, Italy and other countries, meticulously viewing and researching great arts works in the past and emulating works of such masters as E. Delacroix, P.-P. Prud’hon and Rembrandt. Following hard work and eager absorption on European arts for eight years, he finally made outstanding attainments in arts.
In the spring of 1927, Xu Beihong returned back motherland and tried to be involved in fine arts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Soon, he acted as the Dean of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of Shanghai Nanguo Fine Arts College at the invitation of Tian Han, and was employed as a professor with the Department of Arts of Central University. In his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he promoted realism and criticized formalism. On September 1929, recommended by Cai Yuanpei, he acted as the Dean of Arts College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promoted innovation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d opposed conservatism. He once paid a visit to artist Qi Baishi in person and invited him to act as a professor with the college. In 1930, he accomplished his oil painting work 500 Soldiers Crossing the Field, and Chinese painting Jiufanggao. In 1933, he accomplished his another oil painting work Waiting for Me, marking a new style in Chinese history paintings.
徐悲鸿 个人年表: 1983年 建于北京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徐悲鸿纪念馆新馆落成,并长期对国内外放,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赏。 1954年 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展出有关他的生平和艺术活动的资料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周恩来总理题悲鸿故居匾额。 1953年 徐悲鸿渐能起床行动,9月23日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他担任执行主席,主持会议,当晚,脑溢血复发,不幸于9月26日逝世,享年58岁。
渐能起床活动,便到美院为毕业班学生讲课和指导教师油画和素描进修班。
作《首之瞻处即光明》和《铲尽崎岖人道平》奔马图。
9月23日,担任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于9月26日 2时52分逝世,享年58岁。周恩来总理赴医院向他的遗体告别。
应美院师师的要求,徐悲鸿的遗体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停放,让来自全同各地的文艺界代表和各界人士1000人进行悼念,然后,由他们护送,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1952年 卧病在床,但一直关心国内外的艺术活动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了作,并计划编写《爱同主义教育挂图》,拟将历代政要艺术珍品集中编印。 1951年 徐悲鸿带病去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画了许多民工肖像。准备创作巨幅油画《当代新愚公》。在构图期间,突患脑溢血,半身瘫痪;
赴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作《工程师张晋像》、《家民任继东像》、《劳动模范吕芳彬像》,准备创作反映新时代人民改天换地精神的《当代愚公》,不幸在构图时患脑溢血。 1950年 作油画《邰喜德像》、素描《苟富荣像》、《戎冠秀像》、《李长林像》。完成《鲁讯与瞿秋白》的素描搞。发人赞扬民间艺术家的文章《剪纸艺术家陈志农先生》。为《任伯年画集》撰写《任伯年评传》。 1949年 4月,徐悲鸿作为新中国的代表前往布拉格出席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同年7月,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9月,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随后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布拉格举行的第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被任命为中央文本学院院长,当选为全国文本工作者协会主席。为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文学艺术家作了素描肖像,如田汉、丁玲、洪深、张奚若、郑振铎、翦伯赞、邓初民、马寅初、萧三、戈保权等。 1947年 迎击腐朽、保守势力,为阐明艺术主张而向各报记者发表题为《新国画建立之步骤》的书面谈话。提倡自接师法造化,描写人民生活。在教学中规定各科学生都学习两年极严格的素描,然后学10种动物、10种花卉、10种翎毛、10种树木与界面,以达到对人物、风景、动物及建筑不感束手,高开学校后能自觅途径发展。
秋,迁于东受禄街16号,名之为"静庐"及"蜀葵花屋"。在上海举行徐悲鸿画展。 1946年 8月到北平,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他聘请了许多有影响、有能力的优秀美术家到校任教;
从重庆经南京、上海到达北平,就任北平艺专校长。聘请了一批有影响、有能力的艺术家到校任教,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并担任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推动现实主义艺术运动。 1945年 病渐愈,身体虚弱,但仍为中央人学艺术系的学生上课;
2月,在郭沫若起草的《陪都文化界对时局的进言》上签名。 1944年 有杰作《天寒翠袖薄》、《日暮低修竹》、《月色》、《飞鹰》。夏末,患严重的高血压和慢性肾炎,住医院半年。 1943年 春末在重庆举办画展,展出历年创作的中国画、油画的代表作及素描作品; 后重庆磐溪中国美术学院。暑假,带学生赴青城山,在天师洞道观作《紫气东来》、《孔子讲学》、以《儿歌》为题的《山鬼》、《国殇》,以及《杜甫诗意》。肖像画杰作有《廖静文像》、《李印泉像》,风景画有《银杏树》、《青城山》。中国画有《群狮》、《双饮马》、《梅花》、《鹰扬》。 1942年 从云南回国,在昆明举行画展,全部收入捐献劳军。返重庆中央人学任教。居沙坪坝,开始筹备中国美术学院。作国画《鸡足山》、油画《鸡足山庙字》、《六骏图》在《全国木刻展》一文中,热烈赞扬解放区的木刻家。夏,回到重庆中央大学继续从事教学与创作,并著手筹办中国美术学院。 1941年 作巨幅奔马,寄托对祖国奋起的渴望;
在按榔屿、怡保、吉隆坡举行画展,收入仍全部捐献祖国难民;
年底回国后,在昆明举办劳军画展,以卖画全部收入慰劳前方抗日将士。 1940年 春,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先后在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两地举办画展,随后赴大吉岭,创作国画《愚公移山》;
年底再次赴新加坡,翌年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槟榔屿、怡保3市举办筹赈画展,将所得巨额收入全部捐献祖国;
在印度国际大学和加尔各答举村徐悲鸿画展。泰戈尔盛赞其作品旨趣高奥的形象及有韵律的线条和色彩独具民族风格。为泰戈尔作油画、素描、速写像10余幅,并创作著名中国画《泰戈尔像》和《群马》。由泰戈尔介绍,为圣雄甘地作速写肖像。有大量杰出的速写作品:《河畔》、《野食余兴》、《课余》、《妆》、《大吉岭》、《喜马拉雅山之林》等。居喜马拉雅山大吉岭,用油画、水墨尽情描绘雄伟壮观的群山。在大吉岭完成气势磅满的中国画巨作《愚公移山》,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以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鼓舞人民.离印前,为《泰戈尔画集》选画.
1939年 赴新加坡举行徐悲鸿画展,将卖画收入全部捐献祖国灾民。以著名街头剧为题材,创作油画《放下你的鞭子》。 1938年 暑期,主持广西全省中学美术教师讲习班。作《牛浴》、《光岩》、《负伤之狮》、《象鼻山》;
到年底香港举办个人画展,然后赴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宣传抗日救亡,并将所卖全部画款捐献给祖国以救济难民。
1938年 撰写《中国美术的问题与前瞻》书稿。 1937年 春赴长沙、广州、香港举办个人画展,10月回到重庆中央大学继续任教。同年创作了国画《巴之贫妇》、《巴人汲水》等;
在香港、广州、长沙举行徐悲鸿画展。从香港一位德籍夫人手中购回中国人物画瑰宝《八十七神仙卷》。在桂林创作了大写意山水《漓江春雨》和向往光明的中国画《风雨鸡鸣》。随中央大学过重庆,作表现人民疾苦的《巴人汲水》、《巴之贫妇》。 1936年 冬到桂林作画,并开始创办美术馆,先后创作了《晨曲》、《逆风》、《壮烈之回忆》、《风雨鸡鸣》、《漓江春雨》等国画作品;
离南京,再赴广西。居桂林、阳朔,放舟于海江之上。作具有强烈时代感情的《逆风》,以及向往和于宁静生活的《雪景》、《牧童和牛》、《村歌》。 1935年 带学生去黄山写生,作油画《彩霞》、《黄山》。赴广西,作国画《漓江野渡》、《鱼鹰》、《墨猪》、《桄榔树》、《虎与兔》。促成在南京和上海的苏联版画展,并为展览撰写序言。 1934年 应德国柏林美术会邀请,到柏林和法兰克福举行徐悲鸿画展,获巨大成功。50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了赞誉文章。
经希腊赴苏联。途中,游雅典巴底隆神庙遗迹,为平生快事。
5月至7月,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行中国近代画展,盛况空前。成为"在苏联举行的最成功的外国展览"。徐悲鸿的《六朝人诗意》大受观众喜爱。与苏联著名艺术家交换了作品。回国,作《新生命活跃起来》。
徐悲鸿在苏联列宁格勒举办《中国绘画展》 1933年 完成取材《书经》的大幅油书《徯我后》,表现被压迫人民渴求得到解救的迫切心情。为提高中国绘画的国际地位,作赴欧宣传中国艺术的筹备工作。 徐悲鸿赴欧洲,举办近代中国画展和他个人的作品展览,使中国绘画在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1月至1934年8月,受欧洲诸国之邀,先后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及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轰动国际画坛。回国后继续倡导现实主义美术,向国内介绍俄国巡回展览画派,并投身于抗日救亡文化运动。 1932年 迁南京傅厚岗六号新居,鉴于当时国难深重,徐悲鸿取名为“危巢”。他在《危巢小记》写道:“古人有居安思危之训”,抑于灾难丧乱之际,卧薪尝胆之秋,敢忘其危,是取名之意思也。 1932年 由南京丹凤街迁入博厚岗6号,取名"危巢",以经石峪字集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悬于画室。
作《雄鸡一声天下白》、《沉吟》与颜文樑举行联合画展。
编《画范》,以中外美术佳作供教学参考借鉴。并撰写《新七法》:(一)位置得宜,(二)比例准确,(三)黑白分明,(四)动作或姿态天然,(五)轻重和谐,(六)性格毕现,(七)传神阿堵。 1931年 在法国里昂和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徐悲鸿画展。完成大幅中国画《九方皋》,以抒写发掘人才的渴望。到天津南开大学讲学。访杰出的民间艺人--天津泥人张和南昌范振华。撰文《对泥人张感言》,盛赞其高超的技艺,认为他们均可与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相提并论。 1930年 经过两年的工作,完成油画力作《田横五百士》,歌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翌年完成中国画《九方皋》在《良友》杂志上发表《悲鸿自述》,以自己的坎坷经历鼓舞有志青年。
1929年 9月,由蔡元培推荐,受聘担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提倡中国画的革新,反对保守主义,曾亲自拜访并聘请画家齐白石出任该院教授;
在北平艺术学院努力进行艺术教学的革新,聘齐白石任该院教授,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重重阻挠。作中同画《六朝人诗意》在美展汇刊上发表文章,推崇和宣传现实主义艺术。应挚友苏州美专校长、著名油画家颜文棋邀请,前往讲学。 1928年 徐悲鸿与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在上海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徐悲鸿任该院的美术系主任。 该年,徐悲鸿送选的9幅作品全部人选法国国家美展,以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东方韵味获巨大成功,享誉法国画坛。
带着复兴中国绘画的决心,徐悲鸿回到久别的祖国,居上海霞飞坊。参与创办南国艺术学院,以培养"能与时代共痛痒,而又有定见实学的艺术运动人材,以为新时代之先驱。
居南京丹凤街,名其居为"应毋庸议斋"。
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开始创作取材《史记》的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
暑假,赴福州作油画《蔡公时被难留》。
在上海,与任伯年之女任雨华后人灵钟熊过从颇密,吴仲熊将伯年父女遗作未装婊者数10幅赠与徐悲鸿,为徐悲鸿生平最快意事之一。
年底,赴北平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
1927年 1927年 赴瑞士欣赏荷尔拜因和勃克林之作,尤喜荷尔拜因融会安格尔与丢勒之长。在瑞士又专赴苏黎世,观看莱茵河左岸印象派代表霍德勒之作。遍游意大利名城。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拉斐尔《雅典派》、波蒂切利的巨幅壁画、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天顶画、提香的《圣母升天》前长久徘徊,不忍离去;
归国后,徐悲鸿奋力投身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当中,受田汉之邀出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同时受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在教学与创作中,提倡写实主义,抨击形式主义。 1926年 春,为康有为、黄震之写像。在L海展出历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极大关注。康有为称赞徐悲鸿作品:"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回国3个月后,重返欧洲,以深入对于全欧艺术的研究。先赴比利时布鲁塞尔临摹约尔丹的作品,又赴安特卫普观卢本斯杰作,惊其天才之大。尤喜芒兴博物馆《希腊人战阿马戎女骑士》的奔腾活跃,妙丽动人。 1925年 赴新加坡,为侨领陈嘉庚及创办的厦门大学作画。 冬尽,回到中国。 1924年 为中同领事赵颂南夫人写像,从容不迫,力求简约,造型设色得心应手,已胸有成竹地预见画完时的旨趣。苦学5年已见硕果。有佳作《抚猫人像》、《萧声》、《马夫和马》、《远闻》。 1923年 返巴黎,继续在巴黎回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并在达仰指导下精研素描,在蒙巴纳斯画院画了大量的人体习作。对油画人体,则作分部认真刻划和发挥默写能力。以油画《老妇》第一次人选法国国家美展。 1922年 徐悲鸿感到在法所见虽广,仍有局限。丢勒、荷尔拜因、门采尔、塞冈蒂尼皆令他赞叹不已。他每天作画十几小时,在博物馆临摹了伦勃朗的作品,并到柏林动物同画了许多猛兽。 1921年 夏,赴德国访问柏林美术学院,并先后去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参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美术遗址,悉心观摩和研究历代艺术杰作,并临摹E.德拉克洛瓦、P.-P.普吕东、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历经8年苦读,通过对欧洲艺术如饥似渴地吮吸,取得了卓越的艺术造诣;
徐悲鸿因整天参观法国国家美展,流连忘返,闭馆时才知天降大雪。他饥寒交迫,得了严重的肠痉挛病。在当时留下的素描上,他写道:"人览再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支也。国内政局动荡,断绝学费。徐悲鸿赴柏林,居康德路画室,问学于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 1920年 冬,经法国大雕塑家唐泼特介绍,徐悲鸿拜C•柯罗的学生、法国国家画会领袖达仰为师。识法网大画家达仰。达仰早年学于19世纪大师柯罗之门,后来成为法国国家画会的领袖之一。他尤擅描绘布列塔尼渔民和农民的生活,其《祝福的面包》、《壮丁》、《饮马》等画早使徐悲鸿倾心不已。从此,徐悲鸿每星期大都持作品到希基路65号达仰画室求教,并参加该派画家在该处的茶会,在与梅尼埃、倍难尔等的交谈中受到极大教益。 1919年 在蔡元培、傅增湘的帮助下,徐悲鸿得赴法留学的公费。船到英国,他在大英博物院惊叹希腊巴底隆神庙残刊的精美华妙。 10月5日,到达巴黎,居索姆拉尔路7号。先到各大美术馆研究西方艺术之长,然后人徐梁画院学习素描两月,又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入弗拉芒格画室。课余,则到陈列古今艺术瑰宝的卢浮宫和卢森堡美术馆临画和比较各派异同。古代大师中最喜提香和里倍拉,近代大师中则喜库尔日、米莱、德拉克罗瓦、巴里。 3月,徐悲鸿怀着向西方学习科学和民主,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的决心,从上海乘船赴法国留学,徐悲鸿到达巴黎,随后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弗拉孟、高尔蒙为师。 1918年 徐悲鸿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1918年 赴北京,以充满生气、力图变法的作品崭露头角,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积极投身"工同"前夕的新文化运动。他在画法研究会开学典礼上提倡吸收西洋绘画之长,创造新的风格,并为《绘学杂志》撰文,指出中国绘画在该时代的陈腐颓败,号召画坛有志之十奋起革新。他在《中国画改良论》还明确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成为中国画家中革新派的代表。 1917年 徐悲鸿东渡日本,研习日本绘画时,康有为为赠字送行。 1917年 得明智大学稿酬,东渡日本研习美术。康有为赠横幅题额《写生人神》为他送行,旁注小字:"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徐悲鸿饱览日本美术藏品,党日本花鸟画家能脱出旧习,但尚少韵味。又结识日本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中村不折,得见中国流失的许多珍贵碑帖。中村不折将他所译的价"《广舟双辑》托徐悲鸿转交康有为。 1916年 考人震旦大学攻读法文,课余乃勤奋作画;
3月,哈同花园建立明智大学,征求仓颉画像。徐悲鸿以巨幅水彩仓颉像中选,被明智大学聘请作画和讲学,因此得识康有力等著名学者;
康有为视徐悲鸿为艺苑奇才,请他为自己、亡妻何前理及朋友们画肖像,尽出所藏碑帖供他观览,井一一讲解。徐悲鸿以康有为为师,在其指导下追临名碑,因得崇碑派真髓,广闻博见,书艺精进;
徐悲鸿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课余苦修素描。暑期应聘到明智大学作画,结识了著名学者康有为、王国维等人
翌年5月,徐悲鸿拿到了明智大学的一笔稿费,,赴日本学习美术,年底回国;
这年12月,徐悲鸿北上,被北京大学聘为画法研究会导师,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在美术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当时他就明确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1915年 再赴上海,以画插图和广告维持生活,并开始卖画。作品《马》得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的赞赏,认为"虽古之韩幹,无以过也"。该画由上海审美书馆印出,为徐悲鸿发表的第一张画。 1914年 父亲去世。向父亲挚友陶麟书借钱埋葬了父亲之后,徐悲鸿决定去上海寻找半了半读的机会。但由于找不到了作,他只得返回宜兴。 1912年 由于父亲改病而返回故乡。徐悲鸿已成为宜兴知名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任美术教师。 1908年 由于宜兴连年水灾,徐悲鸿与父亲赴邻近各县,画翎毛、花卉、山水、人像,刻图章,写春联,开始了流浪文艺的生涯,养成了笔不离手的习惯。 1905年 徐悲鸿10岁,随父乘舟赴保阳。他即景成诗:"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 1904年 徐悲鸿9岁,读完《四书》、《诗》、《书》、《易》、《礼》、《左传》,开始随父学画。每日课竟,便临摹一幅吴友如的界画或人物画。吴友如是清末最杰出的时事插图画家,他的《点石斋画报》成为了徐悲鸿的启蒙教材。父亲还教他作人物写生,画弟妹及邻人肖像。一次,徐达章外出归来,问何人来过,徐悲鸿将来客肖像默画在掌心,使父亲一目了然,表现出捕捉人物特征的非凡才能。 1901年 徐悲鸿6岁,开始随父读书习字,便想学画,父亲不许。他便悄悄描画屋畔河边的鸡鸭猫犬,自得其乐。 1895年 7月19日,徐悲鸿生于太湖之滨的江苏省宜兴县岖亭桥。
徐悲鸿出生在以“盛产”文人、才子著称的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其父徐达章是当地知名画家,他精通诗文、书法、篆刻,尤擅绘画。徐悲鸿自幼随父习诗、书、画、印,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17岁的徐悲鸿已是宜兴知名的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任图画教师。